中国电车出海,危与机如何抉择?

出海,必须出海,这是历史交棒给我们这代汽车人的使命。

国内车市内卷之甚,已是近几年的常态趋势。合适的内卷,那是良性竞争,但过度的内卷,就是引刀自戕了。其本质上,还是供大于求。那么,如何破除内卷?走出去,扬帆出海,才是销量增长的“第二曲线”。

很幸运,越来越多的中国车企,看到了海外市场的机会,正在克服种种困难,开辟更多的战场,真正将中国汽车“播散”至全世界。

比亚迪、奇瑞、上汽等,已经崭露头角,中国新能源汽车海外一路高歌。

不过,正如标题所言,有机,亦有危。国外的“他们”,是不会那么轻易地让我们达成所愿的。

近一年来,无论是舆论声音扰动,还是政策之手阻挠,出海的我们已经陷于一些“危险之中”了。

今年10月,德国媒体曾发表“阴谋论”,声称中国汽车可能是间谍汽车。理由是在德国开卖的比亚迪海豹,其搭载的摄像头、雷达、麦克风等,会监视环境、监听对话,听上去就非常离谱。

而在最近,德国之声再发文章,标题是《奥地利想买中国车,是福是祸?》

起因就是:奥地利官方有意购买比亚迪的电动车作为公务用车。反对的声音就坐不住了,拿出贸易保护和不正当竞争的“万金油”理由;也有支持的声音,采购公务用车,是为了服务人民,并未涉及不正当竞争,而比亚迪的产品性能,其实也得到了奥地利官方的认可。

有个观点,鞭辟入里。燃油车时代,合资品牌可以在中国市场横行与垄断,但来到电动车时代,中国车刚刚驶向全球,有些人就坐不住了。

这些年,中国车企筚路蓝缕,在残酷的淘汰赛中存活、壮大,终于靠着“变道超车”,在新能源汽车上实现了产业超前、产业自主。

从上半年的情况看,中国电动车销量已经占到了全球电动车销量的60%,一些国外媒体在体验了中国电动车之后,也给出了相当客观的好评。甚至于,我们也在因地制宜,研究各地的法规政策,需要在当地建厂的,也在全力建厂。

但我们仍需清醒地认识到,出海是必由之路,但也注定了曲折与蹒跚。危中求机,不惹事,也不怕事,该斗则斗,该争则争,态度明确,方法合理,那就足够了。

未来只会更光明。

本内容来自汽车之家创作者,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和立场。
标签: 行业动向
0 +1
收藏
纠错/举报
313关注 | 97作品
+ 关注
电动汽车
Ta的内容

下载之家app

0
评论
收藏
意见反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