凯迪拉克CT6这位同学其实很努力的……

就像每一个刚进入公司的实习生,都会不计回报地加班、为前辈效犬马之劳,每一个蓄势待发,野心勃勃想着复兴的品牌,都会不计成本地在自己的新车上倾注新技术。

曾经称霸世界、甚至让大西洋彼岸也唯马首是瞻的美国豪华车,在受困石油危机之后,便给德国对手让出了位置。德系虽然强势,凯迪拉克们曾经是叱咤风云的大boss,怎么甘于永远做一个“基层员工”?

于是,他们都把自己的看家本领都拿出来了,也不管CT6的对手是怎么守江山的,反正先把自家能拿出来的东西都投放在CT6身上再说。

CT6这么用力,其实就是为了摆脱一直残留在大家印象中的美国车的印象,驾驶感差、油老虎。凯迪拉克的工程师们也正是这样做的。

当然,大家买车和我们评车都一样,技术细节有多牛掰不是重点,我们最关心的自然是这些技术能够给车子的实际表现带来多少实效。所以,我从以下三个取得明显效果的方面入手,给大家介绍一下CT6的一些技术要点。

轻量化技术

重量是驾驶性、操控性、燃油经济性的天敌,所以很多新车一出来,言必称轻量化,只要车重降下来了,很多东西就很好办了,操控好了,动力强了,油耗低了,隔音棉塞多一点都没问题啦,配置丰富一些也不超重啦。

减肥成功了才会有春天嘛!所以啊,美女(镁铝)是很受欢迎的。

凯迪拉克CT6的白车身是同级铝合金含量最高的车(捷豹除外),使用了多达11种不同配方的铝合金,以型材热锻、高压铸造等各种工艺捏合而成,前防撞梁、前纵梁、前减震器上支承座、前后副车架等受力构件,都是铝合金材料。

前后悬挂导向机构(包括连杆、摆臂、转向节等)也都是铝合金,确保非簧载质量的轻量化。

底盘技术

MRC算得上是凯迪拉克的招牌底盘技术了。MRC=magnetic riding control,说得通俗一点就是电磁悬架系统,可以根据减震器运动的频率与幅度识别路况,从而主动调节减震器阻尼(改变磁场强度,改变磁敏阻尼液黏度),自动适应路况。


长轴距车,尤其是带前驱动桥(四驱或前驱车)的长轴距车,因为前轮需要布置传动机构,以及考虑到万向节本身的干涉问题,前轮转向角度通常较小,所以转向半径通常比较大。

所以凯迪拉克CT6的四驱车型,均在后轮配备了ARS主动后轮转向系统。在低速掉头的时候,后轮与前轮朝相反方向转向,把最小转弯直径定格在11.34米。

当然,ARS还有另一个作用,就是在高速变线的时候,后轮与前轮朝相同方向打轮,从而让车接近“横移”式的完成变线。

这种设定的确可以提升变线的灵活和底盘稳定感。不过做麋鹿测试的话,我就觉得这套系统对后轮转角的判定,会对驾驶者造成一定的“干扰”,有种车头指向不够精准、推头的感觉。

发动机技术

谈论发动机技术,我可以聊得很深入,深入得把大家都绕进去,把自己也绕进去。用气门挺柱实现的闭缸技术、发动机热管理系统、涡轮增压的进排气优化,这些细分项都足够我说一整天……

其实我觉得最有意思的是CT6的发动机布置,90%都在前轴之后,除了正统FMR(前中置)跑车之外,很少能见到发动机放得这么靠后的轿车。

关于这一点,我就特意和CT6的性能开发工程师聊了一下。其实工程师们并没有特意去对标某款车,想着在这一个点比某款车优胜。

比起发动机的重心位置,工程师们更在意的是发动机悬置(发动机脚)的布置,能否对发动机震动完成解耦(简而言之就是消除掉几个方向的扭转吧),优化发动机的NVH。(通用家的车,启停系统动静都很小,就是因为工程师对发动机震动的解耦非常有心得)

而发动机脚是安装在铝合金副车架上的,副车架的布置则和悬架系统的设计、车身设计、碰撞安全方面的力学设计等有关。所以发动机布局在前轴之后,只是它恰好在这里而已。退一万步说,就算发动机“不幸”靠前了一些,近乎全铝合金的车头,也能够帮助营造一个理想的前后配重比。

如果你开过CT6,你一定会赞同它是一辆好车。支撑CT6成为一辆“好车”的,是由它背后的一系列技术实现的。

凯迪拉克要打造出一款“爆款车”,和BBA平起平坐,也许没那么快,但至少从产品力的层面,凯迪拉克和BBA的差距并没它们的销量差距那么大。

说句通用厂方可能不太爱听的话啊,凯迪拉克现阶段有点像咱们的中国品牌,在品牌价值方面处于相对弱势,所以就要加倍努力,从产品层面,处处下猛料,扎扎实实地做到位。


虚无缥缈的“品牌力”也许控制不住,也着急不来,这需要很长时间的积淀,有时候还要看历史的进程。但”产品力”却是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,一步一个脚印地做上去的。

本内容来自汽车之家创作者,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和立场。
车系: 凯迪拉克CT6
0 +1
收藏
纠错/举报
7486关注 | 89作品
+ 关注
《大家车言论》车评人,绰号“节操卓”,技术控
Ta的内容

下载之家app

234
评论
收藏
意见反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