买国产低价新品牌,到底是理性还是盲目?

我不喜欢参加所谓的工厂参观活动,首当其冲的原因,大学里的《汽车工艺学》实在无趣,期末考试擦线而过。涉及生产的东西就是这样,细枝末节,即便有相应的基础也不定看出个一二,何况这些基础,早也原封不动的还给了professor。不仅如此,媒体诉求常常跟工厂制度相悖。做出品,当然希望越详细越好,但是站在工厂保密的角度上,相关工程师并不能知无不言。

有了这样的前提,走马观花的转一圈工厂,拿到的干货不多。这次武汉通用二期工厂的参观活动,按我的理解,是在给雪佛兰探界者的上市撑腰。不过,XCP的传统就是不被活动牵着鼻子走,所以我干脆把活动放大,谈谈我对汽车行业的感悟吧。

看了这么多工厂,像通用、大众这样的合资企业,工厂的建设水准基本在一个层面上,接近100%自动化的冲压车间、接近100%自动化的焊装车间、接近100%自动化的涂装车间,外行人看过去,了解到的也只是机器人的Logo不同罢了。去年年中,我连着看了两家国产品牌的工厂——斯威和汉腾——跟合资品牌横向去对比,差距显著。

斯威是华晨鑫源的一个品牌,这家公司从代工金杯起步,熟识汽车行业后开始做自己的品牌。在斯威的焊装车间里,很多工序都需要人工完成。看惯了大品牌的厂区后,对于这样朴素的生产环境真的不适应。读到这里,应该有网友跃跃欲试的要对我开喷了——拿刚起步的品牌跟世界水准的车企对比,以后就不要拿《纯粹理性批判》垫鼠标了。

话虽如此,但是雪佛兰和斯威的确会在价格上产生重叠。如果拿创酷跟X7 1.5T入门车型相比,创酷的官方指导价只贵了9000块(虽然X7的尺寸大些,但二斤铁才值多少钱)。读着福特T型车的故事长大,生产效率跟价格的关系人尽皆知。高度自动化生产的创酷跟很多工序需要手工的X7定价趋同,要么是雪佛兰挣了太多的黑心钱,要么就是斯威在成本控制上不择手段。

最近开了很多自主品牌车型,我发现一个很不好的共性——车内气味异常的重,虽然有些合资车型这方面的表现也不怎么好,但也不至于到刺鼻、头疼的程度。所以,内饰材料的质量,想必是一些企业成本控制的重要方面。管中窥豹,降低原材料档次弥补生产成本的现象应该是普遍存在的。站在这个立场上,如果你想买类似斯威X7这样的车型,我还真的要劝你慎重啊。

如果这种差距不在中国市场饱和前迅速弥补,像斯威这样的企业怕是会非常困难。这次参观通用武汉工厂,我对生产工艺有了深一层的理解。有时,我们想当然的YY,工艺改进100%服务于汽车品质的提升。不尽然,其中一部分进化是为了在维持质量现状的条件下,大幅度降低生产成本。拿通用的喷涂车间来说,新的生产流程省却了中涂环节。如果说这种变化一定可以提升漆面水准,缺乏依据;如果说节约了生产成本,板上钉钉。

中涂的消失意味着节约了相关人员、设备、厂方的配置,砍掉了物料、物流的花费,如果再算上中涂烘烤环节省下的能源消耗,成熟企业“偷工减料”的方式,让你不好去吹毛求疵。这样的案例,在整个流水线上可以找到很多,比如说什么LSD液态喷涂隔音材料、干式文丘里,甚至是这个可以完成8种车型柔性生产的流水线本身,都是重要的节流之道。所以,合资企业不仅在利用大规模生产节约成本,还在不断革新工艺加大优势。如果新兴的中国品牌没有靠谱的投资方爸爸、稳定的收入,这样的差距,基本是不可逆的。

这篇文章,是要站在生产的角度对大家的购车观念产生一定的影响。作为中国人,当然希望自己的品牌站起来。却又不希望消费者做站起来过程中的垫脚石。我相信一根钱一分货的道理。为什么国产品牌普遍不具有成本优势的前提下,却可以在所谓的性价比上出尽风头,这是我们需要深思的。简单的一句合资品牌心太黑决然说明不了问题。有的时候在后台回答导购问题,我真的想坦白的说,如果不知道买什么,选朗逸、英朗、雷凌这样的车型,准没错的。不为那个logo,只为理性背后的理性。(文/XCP柳笛)

本内容来自汽车之家创作者,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和立场。
标签: 海选导购
0 +1
收藏
纠错/举报
88.6万关注 | 1.4万作品
+ 关注
新车评网提供中立、专业和真实的汽车评测资讯,帮助消费者做出最正确的选择。
Ta的内容

下载之家app

175
评论
收藏
意见反馈